很多前来询问的家长,听闻孩子有抑郁倾向就吓得不知所措,忙四处打听期望“专家”告诉他一个妙方,让他的孩子豁然开朗,一切又恢复以前,仿佛这只是一场误会一场梦而已,结局是中国人最爱的皆大欢喜。
可是,当听到的解释不尽人意时,家长转尔会说这只是一个叛逆期,过了这个时段一切就好了,或者认为这只是咨询师或医生的危言耸听罢了,好,开点药也算是对得起来一趟。
又或者面对孩子以死相争、或成绩不可思议的下滑、或直接说不去学校,家长迫于无奈带着孩子来了,也只是抱着没办法的办法,孩子来几次稍微好一点,成绩稳定或可以再次上学,一切就好了到此结束了。或者才来了几次就断言没用,对孩子大讲要坚强要不怕吃苦不畏艰难的大道理,让孩子想死的心又起了几遍。
虽然南通心理咨询师证自06年开考,目前各个学校也有心理咨询室和咨询老师,南通也有公益咨询的开展,但一个咨询师的成长是需要一个时间的沉淀累积的,心理咨询本身也是一门艺术不是一个培训流水线可以造就。
另外,对心理咨询的接纳度也是要一个过程,也需要事实成果来见证,可现实是,大家对咨询的认识度还有待时间,成果也需要咨询师和来访两者的努力和配合。所以看似心理咨询大火的现状,现实却是大家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仍处于一个茫然无知的状态。甚至还断章取义的谬以千里,今天我就“青少年抑郁”这个主题来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很多家长前来不住地问,为什么我们那个年代抑郁的情况并不多见,而现在的孩子发病率却这么高?面对动不动就跳楼投河自杀或用刀自残的孩子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当今的孩子是怎么了,为什么这么脆弱,承受力变得这么差?我们又不骂不打没什么创伤到孩子,什么都供着他(她),为什么孩子还有这毛病呢?
想想也是,这一代的青少年几乎是我们几代人心目中理想的样子,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甚至有的是第二代独生子,尽管重男轻女的思想仍在,但在南通这个地区,几乎每一个孩子无论男女都过成了“小公主”“小王子”的样子。每一个孩子都是掌上明珠,获得了家中所有的关注拥有家里全部的资源。
所以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首先感到的是一个自恋的受损。我付出了我的所有,为了他(她)我什么都愿意。成绩不好,每年花好几万元的补习费,甚至我亲自上阵自学再来辅导孩子的功课。为了你能多睡一刻钟,我每年花上万元的钱给你租房。心情不好,我带你去旅游散心更别提好吃好喝了。父母一心想当一个好父母,什么心理学上的陪伴关注,家长无不用心以自己的方式去体会并满足孩子。真是“先孩子之忧而忧,后孩子之乐而乐”可怜天下父母心了。
仿佛每一对父母都成了心理咨询中所谓的“原初母性贯注的母亲”。
那是一个在孩子出生前几周开始延续到孩子出生后的几周的一个正常的“母性病理性”的状态。那是一个刚生完孩子的母亲将自我暂时放弃,以一种自我奉献的方式服务于孩子的类精神病的状态。说它是类精神病,是因为这时的母亲完全忽略现实,进入到我就是你,你就是我的状态,前提条件是有稳定的父亲提供一个安定的外围环境,看护着现实以配合母亲完成这项使命。这是孩子获得全能感并拥有创造力幻想的源泉。
但接下来,心理咨询书上再三强调的是,母亲接下来的使命是提供孩子可承受的挫折,让孩子的全能感幻灭!
用大白话说说是:提供跟孩子心理年龄相适应的方式去对待孩子。年长的老一辈的人还会说,别一哭就喂,让孩子练练肺活量。当然,再次强调的是可承受的挫折,别让孩子都绝望了还没人应答。所以,当孩子四个月大时,有替代母亲照料的前提下,一般的中国妇女如果是顺产的话都可以上班了。
现在最大的困难在于,孩子说:“在我需要你的时候你不在,在我不再需要你的时候却一直来不停地打扰我,管我烦我。”
青春期的难,不在叛逆,而在于父母和孩子间在童年期关系的质量,以及父母本身以及孩子在此时的转型期所具备的弹性和恢复能力有多强。
青春期的基调是忧伤,类似于黄昏时西风的吹送。
这是一个告别的时刻,未来正在展开,行程开始预备。青少年时期是一个自儿童蜕变成青年的过渡时期。离别的号角在青少年的体内吹彻,不管你有没有预备好。受制于生理机制,身体的生理发育浪潮以不可遏制的态势,让青少年平静习惯的生活完全处于失控状态。
一石激起千层浪。
同样,孩子的客观外在身体上的转变,带动内在心理上的转变,进尔引发家庭结构的变化,当然,最后是孩子对自身在社会角色上的定位和认同。
这时的青少年,正如卢梭老师所说的那样:“青少年会将关注点自外界收回到自身,以便在准备好的合适时机再次向世界开放呈现。”
将关注度从外界收回到自身,原因有:
(1)身体上的发育带动的是青少年对自已身体的一个惊讶和完全的陌生感。他(她)不得不重新调整自已和身体的关系。他(她)会长时间的照镜子,以确认自己,并尝试注意身体的每一个部位的大小尺寸,每一个不如意的部分都引发孩子巨大的焦虑。
(2)在熟悉身体的时刻,孩子开始回收家长曾经对他身体的管理权。孩子会自已选择洗澡的时间,洗头的频率,甚至会化妆染发。不听指挥的行为越来越多,让父母开始惊讶曾经听话乖巧的孩子突然间变得让人感到陌生。
这时不仅仅是孩子的身高体重发生了变化,家庭中的地位也正在潜移默化的发生着变化。性的发育从来就不是一件小事,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恋爱防范类似于防贼。因为性欲的发生是孩子转变为成人的关键,谁都知道,性能力关系于生育,也关系着死亡。生命的链条正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扭转,一代人正在崛起,一代人也正趋没落。
青春期是一场革命,象朝代的更佚。这是一个暴力夺权时刻,是起义与镇压的较量。这是孩子在心理上出生的时刻,一如分娩时的凶险,即所谓“无仇不成父子”也。
可是,现在让孩子抑郁的原因之一是:家长们不用孩子夺权,早早就下台了。
家长将孩子视作自己的信仰。就象前文所述,一切以你为中心,家长臣服于孩子之下。这种差异性的病理性回避的原因是:家长不能面对孩子跟自己是分离的。
家长曾经是孩子的天,是孩子赖以生存下去的根基,哪怕是社会的登记都要父母给他(她)取名并报上户口。当孩子面临青春期的时候,也正是家长即将到达更年期的时刻。经过多年的打拼,雄心尚存几许?人到中年,当激情变为坚守,甚至有的家长早早放弃了对自己的期待,将所有希望都加诸在孩子身上时,这点最后的固守也因为孩子成长的需要不得不被剥夺时,家长会顽强地用全力奉献给孩子的方式,并以都是为孩子好的名义,将孩子的一切动向规划到每一天每一个钟头。
别无出路的家长在焦虑的压力下已经无力承受——等待和回旋的余地了,简言之,在万分焦虑的状态下,家长只剩下孩子这一个向未来求胜的赌注,这时的家长心中唯一的信念就是:让孩子用心读书,考上好大学,有个好前途。知父莫过子,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完全丧失了自已立场,被迫加入到父母设下的安排中,这是一种无法言传的悲哀。当孩子在课堂上不停地走神,成绩不可思议地倒退,看似一切都好的状态下孩子却开始失眠、心悸、易激惹、或者是没胃口,感到一切无意义,有自杀冲动,或用刀划伤自己的臂膀等等。
家长显然是过于简化大自然的运行规则了。
孩子也被父母简化为没有内在冲动、没有情感、没有性别差异的平板人物,活生生的人被抽象成读书机器。只有在割伤自己的那刻才感到自己现实的存在,身体上的疼痛替代了心理上被迫灭口的痛苦。
孩子总是忠心地保护着家长,面对成长带来不确定和畏难,孩子也会有意或无意的想回归到孩子的状态,蜷缩在父母的包办之下,这时,家长不能忘乎所以想当然的显示自己的神通,又一次将孩子对家长的热爱当作受之无愧的礼物,让本来可以让孩子自行解决并为自己骄傲的事件,又一次成为了对家长能力的赞美。
当一个有能力的家长的感觉太让人耽溺了,所以,家长总是来不及地给出方案建议,完全无视孩子跟自己的处境、背景、社会时代等等的差异,将孩子内心中的“胡思乱想或妖魔鬼怪”统统压制下去。
作为家长可能需要更大的定力,以一个过来人的悲悯,将孩子投过来的热爱归还给孩子。分清楚哪些是孩子的事,哪些才是家长的事,相信孩子会找到自己的方法,在一旁只是陪伴着,耐心的等待着,让孩子去尝试失败、混乱和打击。相信孩子有能力去承受这一切,在一次次的挫败中找到经验,找到线索并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自信和自豪。
父母要舍得放手,让孩子去面对他(她)的命运,好也罢坏也罢,尊重他(她)的每一个选择,尊重他(她)目前所在的位置,懂得在父母之外,他(她)广有天地。
分清楚哪些是家长的事,哪些是孩子的事——就是关乎差异性的识别!
这是一个代际的分别,也是一个男女性别上的差别。
当然,有的家长也是身不由已,因为自己未能解决的难题,不是他不想成全孩子,实在是积债难返。比如:
1、家长夫妻中有未能解决的事宜。一方或另一方都拿孩子当成了夫妻中的替代者。
2、家长放弃了对自己的期待,将一切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以对抗衰老和失意时。
3、孩子一直是父母的照顾者。
最可怕的是第三个,孩子一直是父母的照顾者。这时,代际的差别和性别上的差别都难以获得一个厘清。
当一个很乖巧的孩子,一直以外界公认的标准行事的孩子,在青春期凶猛的内驱力以不可控制的状态席卷而来时,之前以压抑掉各种需要和冲动为代价建立起来的假自体,在野蛮的内驱力强力冲击下,一溃千里。
这时的孩子会出现各种问题,抑郁当然是再所难免。
因为青春期是一个跟父母关系发生转变的时期,为了让自已从一个儿童转变为准成人的努力之一,就是切断跟父母过分亲密的关系。这时如果孩子在童年期跟父母关系的质量是良好的,他(她)会学习到跟父母相处的社交本领,让他(她)在同伴中找到相应的支持。或者在父母之外的阿姨或叔叔间找到成人的支持。当然,看似对父母的拒绝,他(她)也无时无刻不关注着父母对他的一举一动的评价。
父母要明白,同学间的关系是关系到孩子的归属感,是他试图长大进入社会、进入到属于他的时代所必要的努力。如果在跟父母分离的那刻,内心中没有已经内化了的良好的互动体验做根基的话。这时孩子会陷入到一个空的虚无状态,或者是对关系的万分焦虑的状态。
这时的一种可能是:孩子出现厌食、贪食的症状用来对抗主体沦陷时空无的感觉。
或者会长时间的躺在床上,没有任何兴趣和动力。
再或者可能会出现燥狂和抑郁双相障碍,或单相的抑郁症。
当然,作为咨询师想说的是,父母自责当然无济于事,回避也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当务之急是找到对症的方法去面对它。拂去孩子不该承担的部分,让孩子穿越他(她)心中的迷障,回归他生命的本原,焕发出孩子应有的生命神采。
这篇文章更多以父母的角度来理解青少年抑郁症的可能性。
原因之一是我自身的身份和年龄,从自己最熟悉的角度来诠释可能更公允一些。
但我的这种表述并不等于青少年完全没有责任,一切都是父母的过错。在此,我也希望青少年有一个主动加入参与其中的态度,对自己的成长发展出应有的责任感。
过去遭受的挫折,被拒绝,无望都是真实的,陷溺其中只会固化这种感觉。那怎样让过去成为过去?在旧的模式中调入些新的元素,开启一些新的尝试和可能,让旧有的伤痛获得释放,让陷溺其中的“我”得以解脱拥抱自由,从这方面讲,又舍“我”其谁呢!
本站原创,引用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