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神分析的理论背景下,心理咨询无非是:在咨询情境中,分析移情及阻抗,从而扩大意识领域,将潜意识的内容意识化,如此而已。
精神分析将30次以下的咨询称短期心理咨询,具体分化为:初始访谈:1——6次,阻抗:7——10次,防御:10——14次,移情:15——23次,结束:24——30次。这样的区分过程则表明,心理咨询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它是慢慢地呈现,缓缓地转变生成的过程,之中充满了纠结迟疑和惶惑——就象春天的来临,立春过后,阴冷依然,一片荒芜,寒风肆虐中太阳也似乎短了志气,惶惶地没一点气力。雨水过后,密雨斜风黄昏时,前情往事俱上心头的时刻,最难将歇!可是,你听,春雷啊,终于阵阵,惊醒了蛰伏的大地,萧瑟中春天正在临近、临近……
可是,很多人都上门急切地想要一个神奇的妙方,一个建议,好象咨询师是神仙会念动真言、咒语一般语到病除。那多半是骗术,那是自淫的产物!是真的没有办法。就象苏轼,一杆妙笔能随物赋形,如行云流水般任意挥洒,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可是到你,要不疾不徐,应于心而就于手与口,那是有术存焉,就算是父子相承,夫妇之亲亦不能相传相授,更何况现今是素昧平生,哪能就凭聊聊数语就能相知相契了呢?
再好的建议也不过是借用,再好的书籍也终是外物,尽信书不如无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咨询是一颗种子渐生渐长的过程,咨询师在其间没有其他本领,武器也非常有限,不外乎就是——治疗联盟、移情与反移情、共情、澄清、解释、面质、修通。咨询师如宗教般热情及内在的人格深度固然重要,但扎实的基本功是咨询有效的首要前提。敏锐的洞察力服务于客观中立的立场上,避免过多的卷入。心理咨询的最终目的:是助人自助,尊重来访者的人格独立,让其自己承担责任和进行生活的抉择。
咨询情境,它包括:咨询的设置、咨询师及来访者。
咨询的设置又包括了保密协议、预约的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场所——咨询室,同一个咨询师、收费标准、预约及其取消的规定、对待礼物的态度、咨询对象的限制(亲戚朋友排除)、咨询师的职业道德等等,总之是咨询得以正常开展的前提保证,也是来访者持续稳定的安全感的来源所在。
那说到移情,又称转移关系,是指被压抑了的婴儿化的,客体——原欲冲动,与关于现在客体的(前)意识渴望的混合物。据此,来访者对咨询师的态度,会成为被压抑的婴儿化的,客体导向欲求的携带者。
通俗化的描述是:将以往一贯的生活模式在咨询室中又一次地在与咨询师的交往中再次呈现,而访者由来如此,所以浑然不觉。比如,一见如故,那是在此人的身上你找到了过往的感觉,如此熟悉,立刻就引起了你的注意。
咨询过程就是通过转移化的关系在咨询室中,来访者试图将呈现在他潜意识中占优势的、幻想的自体客体互动变为现实,或带到现实之中。而这一切需要咨询师敏锐的反移情去捕捉这一切信息,及时的做出反应——既要象他以往客体又不能等同于以往客体的形式去应对。
当咨询师可以做到既象他以往客体又不能等同于他的以往客体时,前提是,他已对来访者有一个大致的目标导向,即,扎实的理论功底。实践与理论缺一不可。
如果咨询仅维持三五次,那关系还仅仅建立在相互试探的阶段,转移关系还止于客套的礼貌上,咨询的有效性真的很有限。
而一旦认可了咨询师,在面对自己内心真实的创伤、压抑许久的渴望时,来访者会极度害怕,引起强烈的焦虑及羞耻,阻抗会异常强烈。有的人会说,我很好,不过就是一时想不开,或者处于完全退守的状态,让自己不与他人接触以免受伤。
阿赫马托娃说,自传最难写。的确如此,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总是畅快的,轮到自己头上,那牵心扯肺的痛实在难过,所以,很多人来到咨询室总说,如果那个人改了,我就好了。这是投射,你懂吗?那你为什么偏偏选中了他,又让他对你那么做呢?
经过了艰苦的阻抗和防御后,在咨询师与来访者精心呵护的治疗联盟中,那一贯持续接纳的关系是医治的主要动力所在。来访者的症结终于通过移情关系在咨询室中再现,与咨询师得以接招拆招,终于领悟并在各个领域修通后进入正常的分离阶段。
咨访双方都将面临分离的考验,这时,也许会再次病症加剧,也许会有太多的不舍和感激,这时的来访者已能坦然面对生活的压力,不,不,不是咨询师的一人的功劳,应该感谢来访者的勇气和坚持,是他真诚直面生活的态度,是他家人的支持和分担才让他迎来了今天的一切。生活依旧,只是,来访者变得笃定和从容。
心理咨询的过程就这么简单,你做好准备了吗?
注:这只是一篇推广性文章,相关的名词解释请参阅《病人与精神分析师》施琪嘉、曾奇峰译
本站原创,引用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