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生活过招了几十年,步入中年后,不着边的许诺再也不能吸引我,反是那些脚踏实地的务实之作更能打动我,成绩不是期望出来的,成绩是由一次次的教训中总结经验后咬牙再试一次的坚持中收获的。
这本书不仅写了相关理论指导的部分,也写了在实践操作中的失败和困难,顿时让身在蹇途中磋砣的我有了叹息欣慰之意,希望有一天凭着自己的意志和决心终能劈出一条路来,让南通这个小地方也能享受到心理咨询的真正魅力。
学步儿是一个新名词,不仅在中国,书上提到在希腊或俄罗斯等地都是刚引入的新词汇,这是一本概述学步儿观察小组的由来始末,以及自英国推广到其他各国的经验之作,国外的心理咨询,尤其是儿童心理咨询师必须接受“婴儿观察”或“学步儿观察”的实践,即在了解正常儿童的发展轨迹后,在此基础上去评估儿童是发展上的困难——该发展的没发展是处于缺陷障碍?还是发展后各部分冲突太多造成的卡顿?甚至目前更多的引入神经科学发展成果来结合到心理咨询中,试图更多元化的来理解心理问题上的困扰。
目前大家对心理咨询的宣传有一个误解,总说要无条件接纳、陪伴、支持理解孩子。仿佛心理咨询有一个标准化的好父母的模式,一旦孩子出现问题后就万分自责,总觉得只要自己做父母足够好,孩子就不会出现问题。
这完全是一个低级误会,孩子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事,关系到他的经历的事件也关系到他对经历事件的思考和想象,这是一个很私人化的操作,包括孩子的先天气质,所以老话言,一母生十子,十子各不同,孩子的事是需要他自己去处理和面对的。
完美对接的父母只会让孩子窒息,找不到出路。正是家中的不完美,孩子才向往去远方寻找属于他的理想,包办一切后的孩子根本出不了门,没受过挫折的孩子根本无力去承受外面的风雨。
心理咨询中有共情、支持和涵容的一面,但也有严谨规范的设置以保证咨询的开展。
就象在学步儿期,孩子刚开始有了直立行走的能力,他对新发展出来的能力大为兴奋,书中说他步入对世界恋爱的愉悦期,他对什么都感兴趣,连平日里害怕的陌生人都有大大的好感,对世界的好奇驱使他一次次的试图打破母亲的限制。
但挫败总是一再地将他打回原型,离开母亲后才发现自己是那么的无能和渺小,这时突然发现母亲跟孩子是一个分离的两个人,孩子的想法母亲总是不能及时的明白,对母亲的逃离却发现这是一个可怕的事实——母亲不能被孩子独占,母亲也不能被孩子操控,之前象幻梦般甜美的默契如晨雾般消散,现实是平凡的母亲,渺小的自己。
书中第五章结尾看到那对母女肩并肩地离开时被夕阳拉长的身影,读着让人几乎忍不住要落下泪来,书中写道:学步儿体验到抑郁情绪,这导致了他们发脾气,婴儿越来越意识到“母亲不再能够以足够好的方式存在:她不能修复这种新觉察到的分离性所带来的丧失”。伯格曼强调,无论母亲在情感上的可获得性有多高,学步儿在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独立性的孤独性时都是痛苦的。
记住,书中所讲的是一个正常困难,这是一个有着足够好关系前提下,在成长的过程中正常发展过程中发生的的困难;因为这是一个争取自身独立过程,孩子发狠要重创母亲,将自己从“自恋的客体”转变为“外在的客体”的过程。
但是面对孩子的野蛮生长,家长们要时刻注意,孩子被来自内在的强烈冲动所驱使,而外在的现实又给予他太多的限制。比如:
1、他想留住自己的全能感,维持他能保有一切的幻觉,但周围的成人却越来越多的设置限制让他注意安全:去路上捡皮球时完全不能及时意识到车辆的可怕。
2、他自身本能冲动间相互的冲突,一会想要亲近,依靠母亲,一会又想探索推开母亲,一会又想要被保护,试图坐在妈妈腿上。
3、家长对孩子有了更高的社会化的要求,让他学着分享,学着排队,不能随意打或伤害别的小朋友等等。
家长要能够管理自己的感受,从而在面对学步儿的矛盾和对立行为时才能站稳立场,接受他自发的姿态,在不可避免的争吵和关系破裂后能够修复关系。家长要对学步儿时进行全能控制的尝试予以拒绝(对抗),并从学小儿的破坏中存活下来。这些使得学步儿能拥有充分的渠道去表达爱和恨的感受,促进客体恒常性的发展。——例如在面对生气和挫败时,依然有能力在内心保留所爱之人的面孔。这些还帮助学步儿学会延迟满足,学会承受挫折,学会引导自己的愤怒以知觉的方式表达。
由于父母的可获得性及爱的稳定性,促时了孩子的攻击性在分离及独立性的道路上总能涉险过关,遇难呈祥,从而自信自己拥有强大的修复能力,在日常的人际互动中发展出决断并关怀的能力。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互动练习的过程,在互动中学习,在实践中感受,那种分寸感可不是一蹴而就的。
这本书有很多不同种类的学步儿小组,作者都是投入其中亲身的实践者,那种纪实性的笔调让陷入同样困惑的人来说,更有借鉴意义。
第二章主要讲的是工作总纲领。学步儿小组的组成,工作思路,小组设置的作用,以及示范性的给出事例,看这本书几乎类似于进入到一个现场观摩状态。比如书中D太太的作风,就算书中给出了的示范性的解释,我仍担心置身现场时,遇到同样的事情再现时,被迫在高张力的现场即时反应时,我能不能保持清醒不被激惹到昏头?没把握!
跟见诸行动的成人,以及用大量行动来言说的幼儿(喜欢就扑上来,恨就直接推开),那种压迫感类似战场上的短兵相接,如果没有大量的实操训练,督导的保驾护持,一个好的咨询师是需要身经百战才能练就的。
学步儿小组的成员既要将学步儿的感受和愿望言语化,又要处理攻击性的设置界限,在支持学步儿走向独立和自主的同时,也要支持父母的信心,切记要跟父母一起寻找解决方法,就算提供一些想法和指导,但也绝不能包办,更不跟父母竞争去做更好的家长,相反,要更鼓励父母自己从孩子身上找线索,让他们自己找到对孩子最好的方式。
第三章讲的是《游戏的作用》
心理咨询中关键的一点是让个案能玩起来,一旦孩子感到不安全或惊吓的话,孩子就不能玩。因为游戏需要孩子调用对母亲的信任感受,儿童停留在过渡空间的能力取决于他对母亲的体验,尤其是他与母亲分离的体验。她必须可靠稳定,不能超出孩子忍受的极限。孩子要对母亲有信心,他才能在焦虑不顺心的时候将事件演化出来,以此来告诉母亲他经历了什么心情如何,并在操练中试图找出他的解决方案。
当然游戏的前提是,母亲要确信自己在孩子心中的位置,忍受孩子不按自己的意志,承认他是一个有自己想法的独立的人,并配合孩子对自己的使用,使自己处于一个被动和无指导性地位的身份。书中列举的游戏的困难,也值得咨询师深思,心理咨询就是一种成全,成全个案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不拒也不迎地完成(参看75页萨沙事例,允许孩子恨你。)。
说到底心理咨询是给予一个游戏的空间,让个案跟我们一起探索他的潜意识痛苦是怎么来的,在痛苦中松驰其束缚,逐渐失去原有的平衡,在当下的关系中重新创造新的方式。所以心理咨询决不是给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道德上的说教,那是蹩脚的生手想让自己显得有用能干做的低级事;或者是咨询师无意识地试图回避个案可能投射过来的强烈复杂的移情时扔下的幌子。
真正的咨询是在咨询师和个案的互动中,在移情和反移情中,咨询师要承受个案在现在的情境中被再次激发起的爱恨纠结的复杂感受,叠加上过去未了的累积起来喷涌而出的移情部分,咨询师也要有能力投入其中陪个案一起玩。
咨询师要接受自己成为个案移情投射过来的意识和无意识的靶子,让你恨让你爱,但咨询师时刻明白当下正在发生的是什么,将个案投过来的部分解读缓冲后回馈给个案。所以这绝不等同于日常人际间的交流,其实是一项相当累人耗竭的工作,需要更多的学习,定期跟督导讨论,获取同辈间的支持。
咨询师不是将警世名言告诉你,所以一次就好。很多时候,个案是对关系的信任上、跟人的依恋亲密关系间出了问题,那怎样在保持独立时不致生硬拒绝让关系直接破裂?怎样在团体中享有归属的感觉的同时又不致被群体束缚丧失个性?这是一个需要在关系中进行练习和修复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咨询需要一个足够时长的原因。
书中第七章也让人动容。这样我更能理解为什么那么多的家长,就算是试图想利用咨询来帮助孩子,但面对孩子的状况,自责内疚以及忌疾讳医的侥幸心态都大大的妨碍了家长及时地让孩子接受咨询。尤其面对着青春期的孩子,怕被接纳失去反逆力,又怕被拒绝遭受抛弃,内忧外患下更是破罐子破摔。外加上孩子担心自己增加家长的负担,担心自己达不到家长的期待,以致错过了咨询。
尤其在困难重重的个案面前,真的挑战咨询师和家长的耐力。甚至家长不得不欺骗自己说,过两年也许就好了。就象127页的最后,母亲心酸的说,那些亲戚都集体否认问题的存在来安慰她,最后还要她自己去说服他们。——无法正视问题就不能及早干预,扩大的困难只会陷入更大的无助。不是两年后好了,而是绝望了不指望了。
书中展现了我们常人仿佛不费力完成的部分,在那些孩子身上都成了惊喜。书中说,孩子期待洗澡发出的高兴的喊叫声,或是难受时发出的哭声,都是他对外界有记忆和觉察的标记。甚至说,发脾气也反映了哈利开始有了独立的意志,读来不禁让人心酸。
面对淹没性的无助感和焦虑时,要么急切地以超乎寻常的热情来防卸,那是一个类似在冠状病毒开始蔓延时,我们希望那不是真的,有天醒来发现是一场梦是一个误会!
要心甘情愿地接下这份命运赐予的苦难,放弃自己的期待真的好难,好难。
书的第三部分是对安娜中心方法的改良和应用。
也可以将这些团体看作是不同特色的来访,比如孩子患重症家庭的个案、极度匮乏家庭的个案、回避焦虑型依恋类型的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以及对心理咨询完全不了解甚至偏见的家庭来做咨询时的应对策略。
由于是父母—学步儿工作小组的实践方式的实录,分别展示三部分的动力,父母部分的,孩子跟父母互动部分的,以及整个团体背景下的动力。针对各方面的困难,小组工作人员对此做出的思考和处理,对理解到家长以及孩子两方面的困难,以及身处其中工作人员的困难一一作了示范展示,佩服的同时也收获良多,无数次被作者的用心良苦感动到,这种务实诚恳的态度真值得浮躁急于出成绩的我们学习,不是一拍脑袋就有的天才妙计,而是一如既往的坚持,这是工作人员应有的职业态度,设置的稳定可靠是凭工作人员实在的工作来保障的。
不以小小进步就忘乎所以,也不以他人的不理解贬低就怨天尤人感叹生不逢时。自勉!
2021年10月11日
本站原创,引用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