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与现实》读后感——作者:赵迎满

      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对一丸藤太郎老师所说:“心理咨询类似于按琴谱正确的弹奏”的概念稍稍有了点体会。当然书中仍有些没能读懂的地方,会有许多错会之处,甚至不敢下笔怕失其精要,写读后感只是勉力为之吧。

 

      本书以过渡性客体及过渡性空间的讨论为始,所谓“过渡性客体”是指介乎实际物体与经宝宝能动创造后呼之欲出的幻想客体之间的物体,这是非同寻常之物,宝宝将主观的情感毫无保留地倾注与它,将它化生为活泼泼的伴侣,成为孩子形影不离的一部分。这是孩子开启自身与世界连接的入口,是幻想与现实的分界点,依凭着母亲对孩子的关爱和互动的经验,孩子在母亲陪护之下,开启了“过渡性空间”,也开启了孩子对世界的好奇之旅。

 

      这里再三强调都不为过的是:最初的一个静态式的母亲连续性地在场及看护非常重要,这是孩子存在,以及一生的创造力的发源。最初的母亲无我式的投入孩子的欲求中,孩子与母亲几乎亲冥合一,物我两忘般心心相印。孩子几乎感受不到自己与母亲间的差别,饿了就被喂养,要呵护温存就有人将其依托怀抱于胸前,孩子的感受如神般心想事成,此时的母亲仿佛魔法般受控于孩子,让孩子产生了无所不能的幻想及指挥一切的信心。

 

     

 

      母亲以自已的经验去贴合孩子,让孩子可以融入环境母亲之中,孩子却由籍由对环境母亲的感受,开启过渡性空间。在这个过渡空间的中尝试着打开时间与空间的初始,开启了孩子试图独立,尝试离开母亲,探寻世界的起点,凭着过渡性客体的陪伴,以及身体的临在,孩子通过游戏将“内在剧本”在现实中演化和推进,抒发自己的情感,整理自己的思路,发现新的可能和吃惊,将自己的心思感受身体力行的表达出来。这是整合自已的起源,也是发现自我的开始,是与母亲分离的尝试,也是进入社会化的开端,即孩子试图象征性表达自己的企图。

 

      这是一个主体起始的端倪,当然他还需要无数次的累积,需要一个人及时的回馈反应并言说时,孩子才渐渐有一个整统的感觉,渐渐有了社会化言说和交流的能力,由母亲的陪护,到父亲到家人,再到小伙伴……这样才能随事件的变迁分辨出时间的更递、高度的起伏及地域延拓。

 

     

 

      温尼科特说的,小孩只有在某人在场时才能独处。所有的一切发生的起点在于全情的对母亲在场的依赖,出于孩子心理的现实与真实客体的掌控体验才能让孩子进入到游戏的状态,发起创造力,生机盎然的兴起对世界的好奇。

 

      过渡性客体的鲜活有赖于孩子承受真实母亲感受的保存能力,正是孩子对母亲身味发肤音容笑貌保有记忆,才能暂时的忍受母亲的离开,一旦母亲离开的时间超过了某个时限,无论是几分钟,还是几个钟头或几天,那么心中的母亲的影像或内在的气味声音感受的记忆就开始变淡渐近消失,界时过渡现象也逐渐失去意义,孩子将再也无法通过过渡性客体再次呼唤到真实的母亲时,孩子会夸张性的使用过渡客体,借此否认它已受到威胁,变得毫无意义。疯狂只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存连续性中断了。

 

      这是一个悲哀的时刻,如果说孩子的成长是对成人的一次攻击,那么突然间没有再见的分离也是对孩子血腥的残杀。促不及防的长大剥夺了孩子想象的空间,未及预备的直面现实,焦虑大过了游戏中探险的兴趣,孩子被现实绑架,为求生存,孩子不得不分裂出一个假自体,泯灭掉感受情感,参照规范应对,这是一个陌生骇人的世界,孩子会出现解离的症状,这时的假自体既是一个保护,也是一个跟真实自我的阻滞。

 

      没有了感受直接的反应似乎保持了社会功能,但长久之后的结果是没有了真实感,一切形同虚设,如一个人隔窗望着大千世界,熙熙攘攘为的是什么,寒来暑往什么时候是尽头?天高地阔心中的家园又在哪里?

 

      书中强调静态的母亲功能,强调让孩子成长之初允许有一个未成形的状态,这是孩子存在的根基所在,作者在第四章再次强调,咨询师要懂得隐藏自己的学识,克制自己的聪明以防偷走来访者的创造力,过早的诠释形同的实在的攻击和抛弃,类似于过早希望个案成长,未经中间地带的过渡,将个案再次直接抛弃到现实中一样。个案接收到咨询师害怕受到攻击的信息,为了求全,要么勉强以假自体的形式留在咨询中,要么迅速的发挥强大的假自体功能,礼貌客气地不再来了。

 

      一丸老师说,按琴谱正确的弹奏,就是来访者说什么,我们就反应什么,就象孩子魔力般创造了母亲一样,任何附加的欲望都会使咨询师偏离开咨询师的位置,咨询就象孩子的游戏一样,开启一个中间过渡的时空,在这个空间中,来访者如果尝试想再次信任时,他是以身体的临在,将移情带到咨询中来,在咨询的时刻中,过往的经历通与咨询师的互动再次栩栩的展开,咨询师不退避无防卸地在当下,让个案经由咨询师的陪护,也许才有机会去体会接触到身体的可能,让因太小或太痛或无力面对的过往(之前被假自体快迅应对过去),才第一次真正的体会感受到。没有准备好就发生的时刻类似于被命运强行的施暴,是一个完全的受害者。如今,个案终于在咨询室中或以言说行动,或以症状的方式再次呈现的那刻,让个案仿佛再历置身于戗痛的现场,只是这次,咨询师的不躲不惧的恒定,让他无意识地有勇气启动了内在的剧本,历经劫难后依然幸存的两个,百感交集地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咨询之所以有效,不是咨询师的话语在那一刻有神奇的效果,也不是去教了个案一些应对的技巧,或是跟个案的假性自体有一个驳斥辩论。都不是,这些都是在琴谱上附加的咨询师的欲望。

 

      咨询起效的第一步就是看到来访者的存在,不是赤裸裸的好奇,而是一种带着尊敬的好奇。咨询师退隐成一个设置的临在,让个案放松的游戏于咨询时间。

 

     

 

      第二章书中谈到的解离的女孩案例中,主要述说了幻想与做梦之间的差别,书中特别指出“全能的体验”根本上属于依赖,而此处幻想的全能则属于对依赖感到绝望。个案的幻想再现了她内在心中与客体相呴以湿,相濡以沫的困境。大崩解威胁着她,何来什么发展?就象在沙漠中快要脱水倒地的人,出现了海市蜃楼般的幻觉,可怜的人快到极乐之地都没有了饮水的欲望。所以当咨询师就在她身边时,她也无法对咨询师感兴趣,甚至书上说,她感觉到,这个解离活动对她而言,比坐在那儿听温尼科特说话更重要。

 

      作者说:“这里需要尝试区分幻想与做梦的边界,这里有个身心的相关性。”

 

      幻想像恶魔附身,占据了她,尤其在躯体上有一个实在的感受时,精神的欲望以实在的身体进行表达时,就出现了一个短路死循环。梦的关键字眼是不成形,过渡空间类似于梦,其中的过渡客体是介于完全不受控制的实在客体和完全自由支配的内在的“主观客体”之间的变形连续体,所以,在个案的幻想中,一切都是设定的话,那就不是梦。只有当她对温尼科特从无视到表现一个反驳时,才有了一个对咨询师的引入,一个现实的引入,一个不能受她支配控制的外在客体,尽管她依然在享受着解离状态,但她也开始注意,在玩手提袋拉链时,她自己对自己的幻想有了一个领悟,她说,这个幻想的意义是:“原来你是这么想的”。当她试图表示自己不可能受温尼科特的控制,反驳时,她也是第一次有了针对现实客体——咨询师的行动的愿望,这时是她主动驾驭幻想,而不是任幻想将她摆布。这里就进入了一个“似梦非梦”的状态,进入了一个她设想的跟温尼科特游戏空间中了。

 

      当个案退回到可以整合的那个点时,来访者会报告给你她的一些新的体验,这是个案第一次将之前难以面对的经历编织进他的生命版图中,自发而由衷的感悟,是对自己命运承受后,由她自己进行的创造性的书写。书中第一章的最后一个案例,当个案将寻寻觅觅的那位咨询师,和现在温尼科特扮演的沉默分析师或许已经融而为一时,书上写,她的意思是:到那时,他已经融入她生命最初那座主客全一的主观之地,与她认为她还拥有母亲时所感受到的一切合而为一。在那个时候,她还没注意到母亲的失职,也就是母亲的缺席。

 

      这里想说明的就是,个案在咨询中,通过和咨询师的工作,她已经度过了跟父母失散的缺憾,自此,她的生命将过往的空白与当今的生活有了一个串穿的并联,所以她在离去前说:“你晓得吗?我相信我在(战时)撤离时,其实可以说,我是去看我的父母不在那里;我似乎相信,我可以在那里找到他们。”(这暗示着,她在家里是找不到他们的。)

 

      她在咨询师那里找到了类似父母的感觉,并清醒的明白,他们并不在那儿,事实就是如此。回复到过渡空间游戏的作用就是消化内部的感受,并承认最终的现实。我们不是要一直的留在那里,自第一次游戏开始,我们就离开了最美好的原初客体了,这是一个日渐懂得的心心相印之地,却也是逐渐撤离渐行渐远的过程。个案微笑地打趣温尼科特说:那条毯子可能很舒服,可是现实比舒服更重要,因此,没有毯子比有一条毯子还重要。

 

      写到这儿突然想到《我与地坛》的收尾。

 

      但这是我要强调的地方,主观的想象真是让人神住,就象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可是,现实,由于我们来到这世界上来,就是想跟人跟世界有一个真实的接触而来,而每一步,跟外在于我们主观世界的人和事,每一步都出于我们的意料,我们不断的接触,母亲才变成我们的自体客体,我们才允许她经我们的大摧毁后真实的部分扩充到我们的经验中……所以心理咨询是需要时间一步一个脚印的完成的。不要问什么效果,没有存在,之后的一切都是镜中看花水中望月式的妄谈。就象之前说的,领悟是一定的咨询量的积累后,在咨谈关系的退行中自己生发的,不是你自己由外在可以现成的找到的,或是由哪位大师给予的。书上说,存在是一切的根基,那么,没有咨询的存在,什么都不用谈。

 

     

 

      书中第五章中纯女性成分的客体认同关系,也就是存在的体验。这是我没读懂的部分,书上还说男性成分的客体认同关系是以分离为前提,我只能意会为纯女性的客体认同关系为是一种感而生发的一种涵容虚空之境,类似万物之初的冲和之气。而动态存在是指平和分解后独力强调其一的存在?就象太阳之光七色汇聚即成白色,棱镜分射开后散成七彩?然后满脑子想的都是虞姬和西楚霸王的故事,所到之处无遗类,皆坑之。令人扼腕长叹的霸王现在看来倒是一个极分裂状态,反是无赖小人的刘邦,能虚心接受别人意见,捧玉壁求项羽饶命之举倒是更整合的状态。

 

      还有第十章中那名四十岁未婚妇女的个案,我也读得似是而非。

 

      这是一篇勉强而成的随笔,这本书的内容有点超出我的知识体系,读起来相当费力,尤其想写时,更是几次都想放弃。由于要成文,很多东西不得不耐下性子要仔细地再看过,才发现甚至有的地方没读懂就放过了,很多时候你要心无旁骛设想到作者写的意图,力求还原他的本意。之前我会很不耐烦地认为在浪费时间炒冷饭,读过再读一遍让我恼怒不已,但是结果收获也是极丰厚,书上的知识再一次完整的梳理,对文本的认识也上了一个台阶,更贴近作者后,我发现温尼科特颇有中国人的圆融通透之感。

 

      鼓励我不断坚持的应该是我的外婆吧。想起外婆在收获玉米之时,正值暑期,帮她到田地里将玉米掰到围兜中,倾到麻袋里,用车装回来,整箩筐的把玉米粒剥下来,打了晒场铺了晒,看着阵雨云直直地升起时,高声叫嚷着飞奔着遮盖住,或是抢着快步收回来,晒了三四个大太阳的玉米粒收到家后要阴凉了才收仓。

 

      外婆一直可惜不识字,现在看我写这么长,她一定会很开心夸我好本事吧。

                                      

                                                 2017年12月22日冬至


本站原创,引用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