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帮助我爱我的孩子》有感——作者:赵迎满

这是中英班提供的教学视频,起初我对婴幼儿的心理咨询并不感兴趣,认为成年人的心理世界应该更丰富多彩一些,但我对新奇的事物从不抱排斥,抱着姑且为之的心情试试吧。

也许就象一本书上写的,婴幼儿的事件大都关乎生死,所以反应极速,那里焕发出的互动如神光一闪般迅疾,在无意识中直接发生,类乎意念互动。老师当时开玩笑,说她宁愿跟一群人在大礼堂中上课,也不愿意去看一班小宝贝,因为一个婴儿至少要配备一个大人看护,一个放声啼哭的婴儿就足以让人瞅心失控,保持讲课的状态简直是神话。

 

婴儿带着所有的可能做好了尝试一切的准备,它需要一个全情投入的母亲来惊叹它,指证它,困惑它又懂得它,可当婴儿遇到一个抑郁的母亲时,所有的可能都不再是可能,进尔是长年累月的不可能时,能是什么心情呢?

故事中的母亲在生下宝宝之后,得了产后抑郁症。也许在第一个孩子到来时,她一直是处于一个麻木的状态吧,所以第一个时还好。这个宝宝是期待中的爱情的结晶,可是它早产了6周,孱弱的婴儿被医生缠裹在绷带中来到母亲的面前时,母亲一下子掉落在自己往事的坑里爬都爬不起来。自小她自已被养育的经历一下子唤醒了,她想一定是不招人喜爱才被自己的母亲拒绝和抛弃的,她设想自己是一个不被人喜爱的怪物,如今,猜测被论证为现实,你看,她真的生下了一个怪物样的孩子。

当幻想在现实中被论证时是一个创伤,它会让人瞬间失去现实的根基,母亲完全被沦陷在跟自己母亲互动的感受里,她已哭过太多次了,再也不想去面对。所以当她看到自己的孩子时,她一点也开心不起来,她讨厌它就象讨厌过往她不能回避的过去一样,讨厌一切为什么还没有过去!


I-C6-fyfeutp8603671.jpg

 


她挣扎着想要有所改变,至少,她希望自己跟自己的母亲有所区别,她想遏制住历史不由自主的复制,她选择了求助,她希望还有可能。

坐着象长鳝般抽长的火车,这是一趟希望的旅程吗?

烦燥的孩子背着妈妈的脸,5个月足以教会宝宝很多很多了,妈妈抱孩子的姿势或应对宝宝的方式都让孩子明白,自己是不受欢迎的宝宝。还要去相信一次吗?我想孩子在大哭时也有讨厌拒绝妈妈的意思,她也是不敢相信的。她也极力的挣扎,想甩开妈妈。

反正在视频中那烦燥不安的孩子哭了又哭,甚至拳打脚踢的不满意时,对母亲真是一个艰难的考验。受够了,不是吗?总是被拒绝的经历让她几乎不能坚持,她真的好想赌气放下孩子一走了之。

选择放弃是何等容易,坚持着留守下来是一种煎熬,视频中的咨询师始终温和而坚定的留守在那里,不出手相助,也不被焦虑压跨,更不被敌意而激惹,坚信母亲能生出关爱呵护的能力,置身事内不离不弃,让人无言以对。

 

历劫过后是厚福,这是一般人天真的想法,可这不是现实。

孩子要去经历一场手术,要跟妈妈分开一个小时。这不论是对妈妈还是孩子都是一场考验。刚建立起来的联结还很稚嫩,伤痛还没来得及挥别,却又来一次分离。对于妈妈来说,离丧之痛是那么的真实,相反,刚建立起来的依恋反是童话一样不真实。

所以很快打回原形,她还是那个不受待见的家伙,她紧紧的抓住杯子也不愿意去触碰自己的孩子,她又一次退回到刚来接受治疗时的状态了。

同样,孩子也学乖了,她再次回避母亲的注视,也不要妈妈了。

Img399460667.jpg


 

改变真的好难,失爱的麻木也不错不是吗?清清爽爽,好过爱,担心受怕的不安,害怕再一次的丧失和辜负。爱是一种快乐也是一种痛苦,更是一种麻烦,你还要吗?你还敢吗?

这是一道严峻的关卡,很多人会再一次退缩,重回到一贯的生活中,痛苦但习惯了的方式。

 

因为这里涉及一个跟过往内在母亲的一个分离。她不能再这样下去,现实中的孩子需要她做出改变,如果没有一个内在的滋养性的母亲做模板,她仍会一如她的母亲。所以她必须内化咨询师的形象,并跟自己的母亲有一个告别。

这是难点。她在片中说,我真的不喜欢坐火车,我很想哭,就象在某种程度上背叛了我的母亲,我感到很内疚,我一直感觉很差劲。

我想无数的人说着妈妈的坏话,甚至恨不得妈妈死掉的愿望都有坚实的现实保护着未能实现,之所以对于视频中的母亲根本不敢想这件事,不敢说那句话是因为这个愿望一下子就是事实!她的母亲抛弃了她,不能履行母亲执职时就是真实地死掉了。

所以她精心地保护着母亲,认定自己是一个怪物,一个该死的怪物,而不是妈妈的错。


Img399460668.jpg


我想心理咨询中重要的一个编码就是引入一个现实的边界,线性的时间因素的引入,让过去处理后留在过去,而不是去回避它或被它拉扯着不由自主的沦陷。

她自己对母亲的谋杀幻想仅是一个幻想,她不必背负母亲的债务并言传身都的传递给自己的孩子,让孩子再次品尝她亲身的苦痛,很抱歉她不想可又不得不离开了。现实中她在那刻做了一个艰难的诀择,脱离幻象爬上了现实的堤岸,挥别妈妈,立志做自己生活的主人。

 

10个月过去了,仿佛一切曲折都变为了值得,为了测试一下转变的强度,咨询师安排孩子进行了一个陌生人情境测试。在有控制的前提下再现创伤的情境——母亲故意的未及言明的离开,是一个小小的抛弃。

孩子在现实因素的触动下,钩起了未能完全处理的旧痛,孩子在内外交困中崩溃了,她颓然的在地上表示起不来了,妈妈又变成了那个不能信任的外人,她挣扎着不敢再要妈妈,愤怒地想要拒绝惩罚妈妈。

妈妈也感受到了孩子的失望,进尔对自己也感到无比的失望。熬过了一次又一次,为什么创伤的幽灵始终徘徊着不离不弃呢?真的有效吗?还有可能吗?还要再相信一次吗?我觉得咨询师真是不容易,在此起彼伏层层叠加共振的失望中仍能一如既往的坚定,不被击跨需要多少的训练才有如此的耐受力?也许我也将心理咨询想得太容易了,我真的希望事情可以一下子有一个完全的转变。可惜这是不现实的。

现实是种保护也是种折磨,保护在于,可以区分出现实的测试跟内心中抛弃的想法是两回事,孩子的受挫不是妈妈幻想导致的。折磨在于,失去幻想中神奇的魔力,一切是那么的缓慢而艰难,改变需要你付出再付出的坚持,直到联结的变得越来越强,超过负性的感受,直到变得坚不可摧。


u=3156252421,2317435216&fm=191&app=48&wm=1,13,90,45,0,7&wmo=10,10&n=0&g=0n&f=JPEG.jpg

 

我想这是一个很好的示范教学影片,无论是对咨询师,或是来访者而言。


今天是母亲节,愿天下的母亲都能享美好的养育时光,以此共勉。

附影片的二维码,点击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观看。

微信图片_20190512104435.jpg

  微信图片_20190512104445.jpg                                                                     

                          赵迎满

                           2019年5月12日


本站原创,引用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