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少年遇到心理问题时,外在的表现会以以下几种形式呈现。
1、 躯体症状:比如入睡困难、头痛、一到校门口就想呕吐、胸闷喘不过气来、尿急总想去厕所……家长带去医院做相关检查后却一切正常。
2、 一般症状:厌食、贪食、抑郁、恐怖症、焦虑症、多动症、手机网络成瘾等等。
3、 其它症状:成绩不可思议的没原因地大幅下降。
4、 冲动行为:冲突时有不可控的过激行为大哭大闹、试图跳楼、割腕等自我伤害行为、或者有自杀冲动及念头等。
无助情急的家长会不停追问:“为什么?他怎么了?”
一般情况下,追问孩子是无效的,因为他也不知道。如果他能一五一十详细周全的告诉家长的话,那他跟本就不会出这些状况了。孩子真的好想知道自已是怎么了,可一般的情况是他自己也莫名其妙,甚至对自己出现的这种失控行为感到惊慌失措,感到莫名的恐惧和羞愧。他需要成人来保护他,包容他,规范他。让他感到受保护,被接纳,他是可以被理解和可沟通的,他不是一个不可理喻的怪物。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精神上的制做。
对,就是心理咨询所做的工作之一:通过情境移情,他会不知不觉中将他曾经受到困境的在当下的关系中再次演绎出来,这时家长要感同身受的去了解所发生的一切,去接收他传递过来的意识及无意识的信息,并将接收到的信息反馈给他,让他从懵懂无知的状况中,被内在冲动和幻想的胁迫中释放出来,看到对面的人跟他有共同经历时,他就获得了一个参照和缓冲,让他回过神来去体会当时的情境和感受,并在意识层面上有一个标记,然后才知道自已当时是怎么了,遇到什么了。并在下次再遇到时,有了经验。
这对陪伴孩子的人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首先要去接收孩子传递过来惊恐或困难的信息,只有处在跟孩子相似的情境中,家长才能准确地探知孩子遭遇了什么,只有跟孩子的感受共鸣时孩子才信赖你,但你又不能跟孩子困在相同的困境中,作为帮助者,你要有能力呆在其中,又要有能力化解并从其中走出来,步入当下的现实去承担家长应有的位置和职责——将当时的感受转化成孩子能理解并听得懂的语言,让他知道发生了什么,他现在跟你同在,他是安全的,而你的现场示范,胜过对他的千般说教。
孩子一开始是没有语言的,是父母教会了他,然后他才懂得如何去表达。
简单的说就是:孩子将他受到的,现在让你受到跟他同样的事(当然他是无意识间完成的,是在足够信任的关系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当看到你可以从容应对时,他也可以。
但一般的情况是,家长跟孩子有相似的困难类似的恐惧,孩子的恐惧会激发起家长当年未曾处理而今深藏于潜意识中的焦虑和恐惧。家长会情不自禁地想回避或转移掉相似的问题,会压制孩子忽略它,比如,你怎么能这样想呢?当年我过的是什么日子,吃不饱穿不暖,你现在什么都有了,想要什么就给你买,你为什么还不开心呢?
家长会强制孩子只思考“吃穿”上,超出这范围的一概忽略。
对未知领域的恐惧限制了家长的思维,甚至孩子的问题也进一步掩盖了家长的困境,面对青春不再,中年事业到达瓶颈,最精力旺盛意气风发的时光已挥霍殆尽,目前只剩满心的无奈和妥协,面对孩子的困境,家长感到不获支持的愤怒和不解。
这时另一个最容易出现的状况是,家长不知所措后为了有一个应对,就会将孩子送到精神病医院快速地给孩子一个诊断,让他服用药物。对有严重失眠、焦虑、行为退缩饮食问题甚至出现燥郁症状的孩子给予药物是应该的,但重要的是:记住青少年跟成人是不一样的。
首先:青少年的内在冲动控制并未获得良好的驾驭,他的年龄本身就处在一个易冲动的时段,加上分外强调自主独立性的年纪难免有偏激言论或过激行为,甚至出现精神病性的焦虑想象,这里要强调的是:
精神病性的焦虑和精神疾病是两回事,就象遇到比赛时会有血压升高,焦虑紧张一样,我们不会因此就说这人有毛病或说这人得了高血压。
其次:青少年期在心理学上为什么受到重视,因为这是一个生理上发生疾风暴雨般变化的时期,生理上的变化带到心理上一系列的变更,在告别童年将要进入成人的阶段,不仅仅是衣服要随身体发育的变化进行更换,他以前的身份,对待事情的看法,甚至跟成人的关系在现实的层面、心理的层面都在进行着变革。这也是为什么会导致跟家长有很多的冲突,一方面他在向家长用冲突的方面进行抱怨和求助,另一方面也带来家庭中格局的一个变化。
这是一个过程,孩子要不断的调试,不仅仅是学业的加重,更是他自身就处在一个不安中,这时孩子所依赖的是童年期的基础,他是否曾经有过跟家长很好的互动经验,就象心理学中强调的,孩子是否有跟重要他人联接的能力?只有将这种连接的能力内化为自己的自我功能,将重要客体内化到心中,这时的青少年才能真正地完成自己跟父母心理上的一个分离个体化。
所以仅仅是物理上的一个分离,而没有心理上的联接做基础的话,孩子会掉落到症状中,比如网络成瘾,贪食厌食等等。
这时的青少年口口声声地要独立,对父母有很多的排斥,但骨子里仍渴望父母的关注和支持,刚开始将要启航的孩子仍需要父母站好最后一岗,很辛苦也很艰难,就象出生时一样,这时的青少年正面临心理上的出生。“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这是上一代对后辈最后的训练和嘱托。
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家长们有足够的耐心,也不要因为自己曾经的失误感到对孩子万分的抱歉,沉浸在过去的失误中,将再次错过当下跟孩子相处的时光。不要完美的父母只有相对好的父母,不完美才是一个真实的状态,给孩子的失误也增加了孩子的现实感,面对失败的时候,仍然保持开放并试图尝试的态度也是传承给孩子的一个处事法宝。
当然,如果自己没办法解决时,请求助于咨询师。
由于家长对孩子来说有着太多自小到大的感受,家长和孩子的利益太过重叠,很难处在一个客观中立的立场,身处于其中的父母有时也是促成孩子问题的一个原因,所以请求咨询师的帮助,更专业中立的给孩子另一种视角和立场,补添家长的功能,卸载家长的焦虑,从而轻松应对孩子,也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本中心预约电话:85252544 18912299061 周六日上班,周一休息。
2020年9月20日
本站原创,引用注明出处